2022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半年來,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克服了嚴重疫情影響等不利因素,取得了相對較好的經營成果。
一、行業運行基本情況
在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今年年初全國經濟強勁起步,1-2月機床工具行業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的良好開局。2月俄烏沖突爆發,間接帶來負面影響。3月下旬上海、北京等多地爆發疫情,進一步對機床工具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沖擊,4、5月份主要指標大幅下滑。隨著國家一系列促消費、穩增長舉措的有效實施,上海等疫情嚴重地區復工復產, 6月已呈現企穩向好跡象。
1. 營業收入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22年上半年,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微降0.2%,基本與上年同期持平。其中,金屬切削機床分行業同比下降8.4%,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同比增長24%,工量具分行業同比增長1.1%,磨料磨具分行業同比增長13.7%。
圖1是2022年1-6月與2021年、2020年重點聯系企業累計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的對比。
圖1 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情況
2. 利潤總額增速較高
2022年上半年,重點聯系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8.8%。其中,金屬切削機床分行業同比增長28.1%,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同比增長60.6%,工量具分行業同比下降9.3%,磨料磨具分行業同比增長92.7%。
3. 虧損面略高于上年同期
2022年上半年,協會重點聯系企業中虧損企業占比為27.3%,較上年同期擴大1.2個百分點。這可能與疫情對局部地區的影響以及某些細分市場的需求變化等因素相關。
4. 金屬切削機床訂單下降,金屬成形機床訂單保持增長
2022年上半年,重點聯系企業金屬加工機床新增訂單同比下降8.2%,在手訂單同比增長5.1%。其中,金屬切削機床新增訂單同比下降17.3%,在手訂單同比下降3.1%。金屬成形機床新增訂單同比增長14.7%,在手訂單同比增長25.2%。金屬成形機床訂單情況好于金屬切削機床。
5. 機床產量同比下降,存貨全面增長
據國統局公布數據, 2022年上半年規上企業金屬切削機床產量29.0萬臺,同比下降7.3%;金屬成形機床產量10.4萬臺,同比下降11.1%。
圖2、圖3分別是2022年上半年與2021年、2020年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和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同比增速的對比。
圖2 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同比增速情況
圖3 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同比增速情況
重點聯系企業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同比下降14.7%,產值同比下降1%;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同比下降9.8%,產值同比增長30.9%。產量和產值變動方向的明顯分化,與產品結構升級帶來的單臺價值上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產品價格提高等因素相關。
2022年上半年,重點聯系企業存貨同比增長16.2%,其中,原材料同比增長16.1%,產成品同比增長14.9%。金屬加工機床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15.6%,其中,金屬切削機床同比增長15.8%,金屬成形機床同比增長14.5%。
二、進出口情況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1-6月機床工具行業進出口總額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3.5%。其中進口總額63.3億美元,同比降低9.1%;出口總額1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進口明顯下降,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
2022年1-6月機床工具進出口保持了自2019年6月以來的順差態勢,順差為37.3億美元。其中呈現貿易順差的有磨具磨料、木工機床、切削刀具、金屬成形機床、鑄造機、量具量儀、機床功能部件等商品領域。
進口方面,2022年1-6月總體上明顯下降。其中金屬加工機床進口額33.5億美元,同比下降9.8%。其中,金屬切削機床進口額28.4億美元,同比下降8.6%;金屬成形機床進口額5.1億美元,同比下降15.6%。切削刀具進口額7.7億美元,同比下降9.9%,磨料磨具進口額3.8億美元,同比增長1.5%。
2022年1-6月金屬加工機床進口額排前五位的是:加工中心12.3億美元,占比36.8%;特種加工機床5.4億美元,占比16.2%;磨床4.3億美元,占比12.8%;車床2.4億美元,占比7.1%;齒輪加工機床2.1億美元,占比6.2%。
2022年1-6月機床工具進口來源前三的分別是:日本20.7億美元,同比下降12.2%;德國13.8億美元,同比下降2.7%;中國臺灣8.5億美元,同比下降7.3%。
各商品類別的累計進口情況見圖4。
圖4 機床工具產品累計進口情況(億美元)
出口方面,2022年1-6月份出口總體保持大幅增長的趨勢。其中,金屬加工機床出口額27.9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其中,金屬切削機床出口額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5.4%;金屬成形機床出口額8.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切削刀具出口額19.2億美元,同比增長8.6%,磨料磨具22.7億美元,同比增長21.8%。
2022年1-6月金屬加工機床出口額排前五位的是:特種加工機床8.8億美元,占比31.5%;車床3.0億美元,占比10.6%;成形折彎機2.1億美元,占比7.5%;其他成形機床2.01億美元,占比7.2%;加工中心1.96億美元,占比7.0%。
2022年1-6月機床工具出口去向前三的分別是:美國12.8億美元,同比增長17.0%;印度7.1億美元,同比增長19.5%;越南6.7億美元,同比下降12.0%。
各商品類別的累計出口情況見圖5。
圖5 機床工具產品累計出口情況(億美元)
三、行業運行特點
1.機床工具行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
今年上半年國內疫情散發多發,疫情比較嚴重的長三角、珠三角、吉林、遼寧地區,以及西安、天津、鄭州等城市,正是機床工具行業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有一些企業長時間封閉管理,甚至完全停產,給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很大損失。
因疫情涉及范圍較廣,疫情嚴重地區以外的企業也間接受到很大影響。主要體現在:疫情抑制了市場需求,市場信息和訂單減少,銷售額下降;物流受阻,生產配套不順;人員出行困難,市場活動與客戶服務難以進行,等等。
協會重點聯系企業統計數據清晰反映了疫情對機床工具行業的影響。今年3月后機床工具行業營業收入累計值同比增長率逐月下降,疫情影響逐步顯現。4、5兩個月疫情影響嚴重,月度營業收入同比和環比均明顯下降。6月月度營業收入同比仍有小幅下降,但環比增長20%以上,體現出疫情影響得到控制,復工復產取得成效。但1-6月及6月當月營業收入同比均為小幅下降,表明疫情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
2. 行業利潤水平保持較好增長
今年上半年在總體上利潤水平較低情況下,利潤總額保持較好增長。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得益于高端需求增加及其國產化替代進程的加快。用戶需求層次升級,特別是疫情影響下自動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機床行業企業普遍加大了研發投入。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帶動了利潤水平的提高;二是得益于各級政府多項助企紓困政策的實施;三是可能與上半年財務周期因素相關。
3. 進口降幅加深,出口繼續保持增長
今年上半年,機床工具產品進出口出現分化,進口總額同比降低9.1%,比一季度降幅加深6.8個百分點;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5%,比一季度增幅減小6.1個百分點。上年一直保持的進出口同步增長趨勢有所改變。進口額的降低和出口額的增長,主要反映的是市場需求的變化。
4. 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快速增長
上半年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整體保持快速增長,效益快速提升,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協會重點聯系企業中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0.6%,新增訂單同比增長14.7%,在手訂單同比增長25.2%。新增訂單和在手訂單同比保持增長。訂單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帶動。
5. 產成品庫存增幅較大應引起關注
上半年重點聯系企業的各項存貨指標同比均有兩位數增長。當前產成品庫存增加,主要有疫情影響和市場需求減弱等原因。在近期原材料價格波動上漲情況下,原材料庫存的增加尚有一定合理性,但產成品庫存同比大幅度增長應引起關注。行業企業應予以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庫存,盤活資金。
四、下半年行業運行態勢展望
從宏觀層面看,今年以來受國際環境復雜演變、國內疫情沖擊等超預期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6月份以后已呈企穩回升態勢,上半年GDP同比增長2.5%。下半年經濟運行雖然仍面臨較多困難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國民經濟有望逐步恢復,保持平穩增長。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將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目標確定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從一些先導性宏觀經濟指標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今年以來一直在榮枯線上下波動,7月份為49.0%,處于收縮區間。1-6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1%。其中,與機床工具行業高度相關的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4%,汽車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9%,設備工器具購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投資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綜合各方面情況,目前存在市場需求和投資仍然偏弱,國際貿易不確定性較大,國外關鍵配套件趨緊,原材料價格高啟,疫情影響難以預料等困難和問題,下半年機床工具行業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隨著各級政府穩增長和保市場主體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行業運行的宏觀經濟環境會越來越好。從協會重點聯系企業6月統計數據判斷,行業總體上企穩回升趨勢明顯,如無大的沖擊,下半年將逐步恢復增長,全年有望與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長。
來源:CMTBA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cmtba 協會信息統計部
責編:張芳麗
設計推送:葉涵
審批:郭長城
名稱: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23)
展期:2023年4月10-15日
地點:北京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
主辦: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
承辦: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有限公司